地球上所有存在过的物种中,99%已经灭绝。多达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失。现存物种的半数可能在21世纪之内灭绝。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常常充满悲剧叙事与末日预言,但环境保护主义者爱德华·艾比曾说:“没有行动的感伤是对灵魂的戕害”。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的另一面是许多人正在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动物保护,以有温度的科学研究增进人们对动物的理解。
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对话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忠秋教授,探讨野生动物保护和研究的相关话题。李教授指出,野生动物研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能经常看到动物。例如,他的一个朋友在研究生期间研究野外大熊猫六年,总共只见过两次大熊猫。一次是在竹林中瞥见熊猫屁股,另一次是熊猫跑进村民家中,但他赶到时只看到熊猫破窗而出。
红外相机技术的发展为野生动物监测提供了巨大帮助。这种技术通过热感应触发相机快门,让动物给自己拍照。过去使用红外相机是一种奢侈的手段,但现在成本已大幅下降,甚至可以联网实现无线传输。随着AI技术的进步,红外相机还能对野生动物种群中的个体进行精准识别。国内的野生动物研究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灵长类动物研究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李教授不仅研究珍稀濒危动物,还关注常见动物的研究。他认为,尽管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更容易获得课题和经费,但这些动物数量少,数据样本有限,揭示的往往是特殊行为。而研究常见动物如灰喜鹊、乌鸫、野猪等,虽然难以获得经费,但容易获取更多数据,研究的普适性更强。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常见动物对于理解整个生态系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