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之谜,被中国科学家破解 生命科学奖荣耀加冕!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揭晓,三位中国古生物学家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其确凿的化石证据和详实的系统发育分析,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一个大胆的假说变为被全世界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这不仅是中国古生物学的骄傲,也是人类认识生命演化历程的一次重大突破。
要理解这项成就的重要性,需要回到1868年。那一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荒谬的想法:鸟类可能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赫胥黎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研究始祖鸟化石和一些小型恐龙化石后,注意到两者在骨骼结构上的惊人相似性。然而,这个观点在当时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恐龙是冷血笨重的爬行动物,而鸟类则是温血轻盈的飞行动物,两者似乎不可能有亲缘关系。
这个争议持续了一个世纪。直到19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重新审视了这个假说。通过对恐爪龙等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详细研究,他发现它们与鸟类在解剖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中空的骨骼、类似的髋骨结构和腕骨构造。奥斯特罗姆提出,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即便有了更多的骨骼证据,反对的声音依然强烈。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鸟类真的起源于恐龙,那么作为标志性特征的羽毛是如何从恐龙的鳞片演化而来的?在恐龙身上能找到羽毛的痕迹吗?
答案来自中国东北的辽西地区。这里在1.2-1.3亿年前是一片温暖湿润的湖泊地带,火山活动频繁,细腻的火山灰能够保存生物体极其精细的结构,包括那些通常无法形成化石的软组织——比如羽毛。1996年,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季强收到一块来自辽宁农民的化石标本。这块化石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当季强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是一只小型恐龙的化石,周围清晰地保存着一圈细密的纤维状结构。经过研究,季强确信这些纤维状结构就是原始的羽毛,并将这种恐龙命名为“中华龙鸟”。
几乎在同一时期,时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陈丕基也独立报道了类似的标本。两位科学家的发现相互印证,世界上第一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震惊了全世界的古生物学界。中华龙鸟的发现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辽西地区成为了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