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民办本科高校招不满学生 招生难题凸显。今年,“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问题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广东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广西和黑龙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其中广西在最后一次征集志愿时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涉及的学校多数为民办本科院校。
民办高校招生难早已存在,今年形势似乎更加严峻。一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而存在,主要是数量上的补充,而非质量上的。大量民办本科院校满足了一部分相对低分考生上大学拿文凭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正在经历巨变。
经过多年发展,一些学科设置有特色、教学质量高的民办本科院校脱颖而出,第一时间就招满了学生。相比之下,许多平平无奇的民办本科院校没有比较优势和品牌含金量,虽然学费不菲,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所发文凭在劳动力市场的认可度也很有限。这些都是供给层面的短板,归根结底还是自身实力不足。
如果把就读民办本科院校视作一笔投资,如今很多考生和家长看不到这笔投资的长远价值。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本科等替代性选项受到扶持的情况下,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低性价比更加凸显。过去,某些民办本科院校实质上只是做“文凭批发工厂”的生意,并未真正帮助学生成长,也没有让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随着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成为职场敲门砖,一纸文凭背后的“能力软肋”逐渐暴露。
优质的本科教育依然供不应求。在这种背景下,多地民办高校招生不满更多是自身的问题。走出困境不能靠无下限地降低录取分数,也不能简单依靠降费让利搞促销式招生。真正需要的是改变思路,摒弃以往依赖办学资质和牌照的心态,不再走“大路货”“大而全”的老路。要真正沉下心来对接企业、拥抱市场,打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专业。只有真正好起来才能活下去,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